当前位置: 主页 > 烘焙 > > 详情
西桥:穿越八百年古桥亦风景

来源:南充新闻网  2023-06-27 10:15:41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桥,至今仍是西河两岸群众往来的要道。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洪源 摄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灵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南充境内蜿蜒流淌的西河,是嘉陵江南充段的最大支流,西河上有一座古桥——西桥(俗称老西桥),曾为南充人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出行作出了极大贡献。如今虽然有许多现代化大桥连接西河两岸,但西桥并没有湮没在川流不息的绿水清波中,依然是人们出行的交通要道。

西河上的“活历史”

6月26日,记者从顺庆区人民南路向南走,穿过表方街来到西河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桥。来来往往的车辆行驶而过,行人行走于桥上,桥下是缓缓流淌的西河,岸边是烟雾朦胧的西山。人与桥,河与山,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来到西桥上,脚踩斑驳的桥面,手扶古朴的栏杆,思绪飘向了数百年前。南充位于四川东北、川中盆地腹心,至清代末年,南充陆路古道有8条,都是通往邻近州县的大道。过西河,上西山,经西兴、八角、里坝出境,可直达遂宁蓬溪,远至射洪、三台、成都等地,历来是南充去省城的要道。然而,曾经的西河,由于“众流交汇,水势汹涌”,尤其是夏秋换季时,山水往往骤然而至,瞬息间波涛千尺,附近无供人们渡河的船舟,即便找到船舟,也因水势汹涌而难以渡河。

建一座桥,成了南充人民的心愿。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24年),在南充人民共同努力下,西桥建成;明嘉靖初(公元1522年后)桥毁,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大学士陈以勤修复西桥,改名广恩桥;后来桥又毁,至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一位名叫刘柱元的人募资重修桥,更名西溪桥;数年后桥再毁,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黄润之、袁凤孙等地方官捐资重修,命名永安桥。如今的西桥就是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

从遥远的南宋走来,在数百年时间里,西桥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见证了南充城市的发展变迁。1952年,南(充)武(胜)合(川)公路建成后,西桥成为必经通道。从那时候开始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桥成为212国道南充至重庆段、318国道南充至成都段的咽喉要道。1995年,西桥被列为顺庆区文物保护单位。

名留《中国建筑史》

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是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然而,梁思成与西桥也曾有一段“缘分”。

1940年,梁思成和同事沿嘉陵江顺水而下来到果城,对老西桥进行了全面考古测绘。1942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学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在书中,他用126字专门对“南充广恩桥(今西桥)”作了介绍,“四川南充县西门外广恩桥,俗称西桥。东西七孔,皆半圆券,券之净跨约十一米,桥面宽九米,规制宏巨,蔚然壮观……”这段记录下备注:“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测绘。”同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记录清代桥梁建筑样式、结构时,再一次提及南充西桥。比如,在介绍地方或民间所建桥时,他评论说:“四川南充县西桥,亦类此式而略小。”就这样,西桥不仅在南充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建筑史》中也有一席之地。

站在西桥上俯瞰,潺潺的西河水不断地变换着姿态,流向嘉陵江。随着南充城市发展,大型现代化桥梁的修建被纳入日程,西桥不再发挥“唯一”作用。1992年9月10日,在西桥下游大西街处,开工新建西河大桥,1994年11月竣工通车,从那以后,西河大桥成为国道318、212进出顺庆城区的新通道。在西桥上游不远,2014年建成了汉代风格的西河廊桥,成为西河上又一重要景观。

尽管作为交通要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但西桥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我们家从爷爷那辈开始就住在西山下,小时候走过西桥去上学,现在走过西桥去上班。”市民杜飞宇说,西桥于他而言,不仅是一个通行通道,还有许多情感牵绊。2022年,位于西桥桥头的西巷文化商业街建成并开业,桥两头人员往来更加频繁,这座古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