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烘焙 > > 详情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每日信息

来源:互联网  2023-02-14 22:17:27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资料图】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看了“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